*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添盈聚富
年仅38岁的T2DM患者中度肥胖,伴有,血糖控制差,如何个性化管理?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革和全球肥胖问题的日益严峻,年轻人罹患2型糖尿病(T2DM)的现象日益普遍。这种“甜蜜的负担”不仅悄然侵蚀着年轻一代的健康基石,更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乃至未来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威胁。下面通过一位38岁男性患者的真实案例,一同深入探讨如何对年轻患者制定科学、合理且有效的治疗方案。
患者资料
患者,男,38岁。
主诉:口干、乏力4个月,发现血糖升高2周。
现病史: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乏力,无明显多饮、多尿,无明显消瘦。2周前常规体检发现血糖升高,空腹血糖(FPG)为13.0mmol/L,偶感头晕,为进一步诊治来我科。患病以来,饮食、运动无变化。二便如常,体重无著变。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个月,最高180/110mmHg,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5mg 每天1次(qd),卡维地洛片10mg qd,血压控制在140-150/90-95mmHg,否认其他疾病。
个人史与家族史:否认吸烟,偶尔饮酒。2型糖尿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身高:178cm;体重:115kg;身体质量指数(BMI):36.3kg/m2;腰围:106cm;体温(T):36.1℃;脉搏(P):90次/分;血压(BP):145/90mmHg。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辅助检查:
其他补充检查:眼底检查未见异常。
入院诊断:1.2型糖尿病
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3.单纯性肥胖
治疗方案:1.糖尿病教育,生活方式干预,适当运动2.糖尿病药物治疗:二甲双胍片0.25g 口服 每天三次(tid),司美格鲁肽0.25mg 皮下注射 每周一次(qw),达格列净10mg 口服 qd3.高血压药物治疗:非洛地平缓释片5mg 口服 qd,卡维地洛片10mg 口服 qd4.血糖监测:每周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
治疗过程及血糖监测(mmol/L)
随访情况:患者乏力、口干症状逐渐消失,体重逐渐减轻,治疗6个月后无不适。
患者治疗前后指标改善:
诊疗思路
患者青年男性,糖尿病症状明显,中度肥胖,伴有高血压,辅助检查提示血糖及HbA1c明显升高,伴有微量白蛋白尿,尿酮体及糖尿病抗体阴性,诊断T2DM、高血压、肥胖明确。治疗上首先强化糖尿病教育及生活方式干预,其次糖尿病药物选择上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一线治疗为二甲双胍,排除其禁忌症后,处方二甲双胍。因患者化验提示目前存在糖毒性,单独二甲双胍治疗难以血糖达标,启动注射类药物治疗,结合患者肥胖、高血压等,首先选择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从药物依从性角度出发,选择司美格鲁肽作为降糖方案药物之一。最后,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不排除高血糖、高血压及肥胖所致,为进一步预防尿蛋白加重,降糖方案增加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治疗。
点评总结
该病例为一位38岁男性,主诉为口干、乏力4个月,发现血糖升高2周,诊断为T2DM,同时伴有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和单纯性肥胖。患者BMI为36.3kg/m2,属于中度肥胖,且有T2DM家族史,这些因素均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患者的诊断依据充分。口干、乏力等症状提示糖尿病可能添盈聚富,体检发现的高血糖进一步支持诊断。HbA1c高达9.9%,远超正常范围,结合糖尿病抗体阴性、尿酮体阴性,排除了1型糖尿病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T2DM诊断明确。同时,患者血压145/90mmHg,结合既往高血压病史,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诊断合理。肥胖(BMI 36.3kg/m2)和微量白蛋白尿的存在,提示患者存在代谢综合征的多种危险因素,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从治疗方案来看,医生遵循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建议,首先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糖尿病教育,然后选择二甲双胍作为一线降糖药物。由于患者存在糖毒性,单一药物难以控制血糖,因此联合使用了GLP-1RA司美格鲁肽和SGLT2i达格列净。这种联合用药方案充分考虑了患者的肥胖、高血压等合并症,兼顾了降糖效果和心血管保护作用。作为一种GLP-1RA,司美格鲁肽具有显著的降糖效果,能够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且减缓胃排空,从而降低食欲和食物摄入,在此病例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治疗过程来看,治疗初期,患者血糖水平较高,空腹血糖(FPG)达14.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 PPG)19.5mmol/L。使用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从开始每周注射0.25mg,增加至每周注射0.5mg,最后调整至每周注射1mg,用量逐渐增加,血糖逐渐下降。2023年6月2日随访时FPG降至7.2mmol/L,2h PPG为9.4mmol/L。2023年9月8日随访时FPG降至5.92mmol/L,PPG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患者乏力、口干症状逐渐消失,体重逐渐减轻,HbA1c从9.9%降至4.9%,治疗6个月后无不适。
通过治疗前后的指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患者的体重、腰围和血压均有所下降,血脂方面,虽然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略有波动,但整体仍处于较好控制状态。从整体来看,该病例的治疗方案科学合理,综合治疗措施也有效控制了患者的多种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类似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专家简介
蔡晓凌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新诊断糖尿病药物治疗,1型糖尿病,肥胖症诊治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
中国女医师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慧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内分泌代谢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糖尿病杂志通讯编委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通讯编委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问学者
专家简介
朱崇贵 医学博士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
主要研究方向:垂体肾上腺疾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
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甲状腺专病委员会委员
第四届天津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医学界内分泌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