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篇小说《平遥话》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由素人作者撰写的长篇佳作米升网,以其独特的文本结构、成熟稳重的笔法和朴实自然的风格,让文坛眼前一亮。
刘伟波是山西平遥人,1989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现任山西某中学校长。上世纪90年代,家乡平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催生出许多关于平遥古城的文学书写。在感到自豪的同时,刘伟波觉得所有叙述都不如自己儿时听来的细腻生动。从那时候起,他萌生了以文学为平遥古城立传的愿望。
《平遥话》是刘伟波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小说以从民国到改革开放近百年历史为背景,以古雅活泼的平遥方言为线索,串联起以刘元为代表的平遥城小人物“泼闹”前程的悲喜故事。
刘伟波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坦言,《平遥话》里的故事大部分来自记忆里自家长辈的讲述,小说主人公刘元更是以他的爷爷为原型。小说没有聚焦平遥城里叱咤风云的票号财东大掌柜,而是着力描写有一点小野心和小成就的末代晋商,刘伟波认为,这些在时代大潮中挣扎的小人物,“才是我们真实的父祖长辈”。
在《平遥话》里,作者对刘元、杨掌柜、桂馨儿、那二、冀永年等一众人物群像的刻画可谓传神,人人都有明面和暗面,优长和短板,体现了刘伟波对人性的深刻体察:“普通人的正直善良、勤劳节俭是他们的品德,但目光短浅、畏惧强权、精于算计等等人性的弱点也是普遍存在的事实。”
书中频繁出现的平遥方言是小说的另一大看点。刘伟波介绍,平遥话里保存了许多上古雅言、汉唐遗韵。小说三十余章,除了引子与尾声,每一章都以一个平遥的方言俚语作为标题:家败、地儿、祖爷、道歇、四致、泼闹、扳不倒儿……对方言的阐释,伴随着对文史典籍中平遥古城历史的考证发掘,让小说底蕴更显深厚。而作者在叙述中对方言俚语的灵活使用,让日益沉寂衰微的平遥乡音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正如刘伟波所言,语言的传承是顽强、执拗的,“方言俚语是连接祖先和每一代新人之间的精神脐带,也是曾经共生一地之众,彼此相互认同的文化胎记。”
“《平遥话》既是追念已成过往的平遥人,也是用文字来努力补缀平遥城的历史。”刘伟波说。
山西著名作家张平在评价《平遥话》时谈道:“行文龙跃凤鸣,警句信手拈来,思想深邃,自然老到,悬念伏笔设置,人物塑造之功力深厚令人惊讶。毫不夸张地说,《平遥话》应该是山西文坛近年来长篇小说领域的一个重要收获,是一部极具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认为,《平遥话》是文化小说、家族小说与方言体小说的融合体。作为文化小说,延续了文化寻根传统,作者生于斯长于斯,书写更具身份真实感。作为家族小说,它跨越百年,以轻喜剧笔调缓解悲剧命运的沉重,体现出举重若轻的叙事智慧。
南都专访《平遥话》作者刘伟波
书写大时代中怀揣梦想的小人物
南都:您在写《平遥话》之前做了哪些准备?是否进行过一些走访,或者查阅了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请详细谈谈。
刘伟波:产生了写作的想法米升网,虽信心不足,迟迟不敢动笔,但很早就悄悄地开始搜寻关于平遥老家的所有记忆,查找文献,找老人访谈,故乡平遥的人和事在我头脑中逐渐变得丰富、立体。
《平遥话》中的故事,即是来自于我的记忆,也是搜寻地方文史资料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有大量的长辈给我提供了素材。书中关于当时的平遥县长尹遵党的情节,就是我父亲对我讲述的。尹遵党被阎锡山和国民政府日后标榜为“太原五百完人”之一,但他的凶狠残暴,一直停留在平遥老人的记忆里。父亲说尹县长下令乱棍打死迟到的学生时,他就在看热闹的人群里,当时父亲只有十岁。
书中关于学徒的描述,听我爷爷辈的老人无数次念叨,“熬相公”的艰难经历是他们从未忘怀的过往。
南都:《平遥话》里的人物和故事否有生活原型?相比于平遥城里叱咤风云的票号财东大掌柜,小说主人公刘元只能算是一个略有成就的小商人。您认为刘元这个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在他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晋商精神?
刘伟波:主人公刘元以我的爷爷为原型。在我同辈的亲戚里,我算是在老家生活时间最长的。对故乡,对长辈的了解,兄弟姐妹们似乎都没有我多,一有机会,我就会给他们讲过去的事情。儿女辈也渐成大人了,我的听众更多了。
讲着讲着,真假的界限就模糊了。起初还会有争辩,原本的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岁月蹉跎,争辩越来越少,说什么就是什么吧。尤其是讲给后辈的时候,只当是听别人的故事。到提起笔,开始小说创作时,念头就很通达了,真假是无所谓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只要故事好就行。至于《平遥话》,究竟几分真?几分假?连我自己都模糊了。
有一些人物,完全是杜撰的,另有一些,是只有个影子去附会去加工的。所有的人物都是为故事,为情节服务。人物与故事可以虚构,但《平遥话》中的背景是真实的。查阅关于平遥的各种地方文史资料,尽可能真实地还原我的长辈们所生活的时代。
刘元和他的亲朋好友们都是怀揣梦想勉力在时代大潮中挣扎的小人物,我认为这样的人,才是我们真实的父祖长辈。普通人的正直善良、勤劳节俭是他们的品德,但目光短浅、畏惧强权、精于算计等人性的弱点也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刘元从他的长辈那里学到了诚信、谨慎、为未来布局谋划等等晋商的品格,但也同样有小人物的种种缺陷。只有这样的文学形象才会因立体多元而生动饱满。
南都:除了刘元之外,小说还刻画了杨掌柜、桂馨儿、那二、冀永年等一众人物。从作者角度来说,您觉得哪个或哪几个人物塑造得比较精彩?为什么?
刘伟波:刘元有原型,创作中浸入了我对长辈的情感。杨掌柜、桂馨儿只有个模糊的影子,在写作中可以进行大胆的想象与猜测。我觉着这两个人物塑造还是比较成功的。桂馨儿着墨少一些,但她的父亲杨掌柜却在作品中带有了传统读书人的影子,借助于这个形象说出了许多文雅、哲理的语言。
我最满意的形象,是那二和二小,这两个人物完全是凭空杜撰的,想象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因而个性比较鲜明,人物的形象设计能够满足故事的需要。冀永年在《平遥话》中主要作为背景人物出现的,但在我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中却是个主要人物。
南都:小说从民国初年写到改革开放,时间跨度近百年,既讲述刘元一生的沉浮际遇,也写到一个世纪的风云动荡社会变迁。我在阅读时常常感慨,人在时间面前微弱无力,人的命运总不免被时代大势裹挟。以小说情节为例,您怎么理解个人和时代之间的关系?
刘伟波:走得再远米升网,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从民国初年到改革开放近百年的艰难历程,是我们的父祖一步一步走过的路。每个人的幸福与祈盼、无奈与挣扎都和他相处的时代息息相关。每个普通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却正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力量。
怀念乡音是乡愁的集中体现
南都:小说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但除了引子和尾声以外,每一个章节的名字都个平遥方言词汇/短语,另外,小说题目也叫《平遥话》。为什么这样安排?
刘伟波: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故事内容当然是重要的,但表达形式也同样不容忽视。说什么固然重要,怎么说也同样不可忽视。《平遥话》的创作过程之所以顺利,只用了三个月的业余时间,我以为正是因为找到了阐释方言词汇这样一种比较独特的表达方式。正是利用这样一种方式把故事的人物与情节串连起来。
南都:平遥方言是这部小说的另一个主角,几乎每章都以对平遥话的释义开头,您还在书里不厌其烦地对方言俚语的出处进行考证。您为什么对家乡方言有如此浓厚的情结?方言对一方土地来说意味着什么?您认为保存方言意义何在?
刘伟波:书中写道:“方言俚语是连接祖先和每一代新人之间的精神脐带,也是曾经共生一地之众彼此相互认同的文化胎记。”在急切拥抱开放的外来冲击,努力进入新时代的过程中,方言不仅被忽视,甚至有意无意地被抛弃。当物质繁荣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好多的传统早已丢失。
方言有消亡之虞。其利弊,见仁见智。但是即将消亡的口音,也和其它的习俗一起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与怀念。最能承载传统、体现地域独特文化的正是各地的乡音。山西方言又被称为汉语活化石,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的特点。当我查找平遥俚语词汇的写法时,意外地找寻到一些文史典籍中对这些词汇的记载,自豪与兴奋之情无以言表。怀念乡音是乡愁的集中体现,一个地方的方言也是其独特文化的表现,因而保存方言也就是保存一地的文化传统。
南都:这部小说实际上也在为平遥古城树碑立传。您在写作的时候,脑海里是否有一幅不断变化的古城地图?从民国初年到改革开放,这座古城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刘伟波:是的。《平遥话》既是追念已成过往的平遥人,也是用文字来努力补缀平遥城的历史。生于斯长于斯,年龄越长,对故乡的思念日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庆幸的是,平遥古城始终是原来的样子,吻合我儿时的记忆。每一次走在古城的街巷,遏制不住地想象我的父辈、祖辈该是怎样艰难地走过同样的街巷。
从民国初年到改革开放,生活在平遥古城里的人与全体中国人一样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岁月。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的典范,平遥人的故事也是中国人历史的一个样本。有和其他地方相同的时代痕迹,但也有平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韵味。
南都:目前,平遥古城已是国家5A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假如读者在读完《平遥话》后,有兴趣去平遥古城游览,请您为他们制定一个旅游攻略,告诉大家应该看什么,怎么看。(包括游览路线、重点参观的景点、可尝试的平遥美食等等)
刘伟波:当然是要看历史。聆听尧舜禹的传说,沿着与尹吉甫有关的遗迹,追寻中华文明之初始;看城市的街巷布局,想象古人多姿多彩的生活;通过以日升昌为代表的众多票号旧址,感佩平遥人汇通天下的气魄;通过徐继畬、侯外庐、王瑶等历史文化名人的经历,感叹从昨天到今天的艰难曲折……
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的美食、旅游纪念商品,千篇一律,平遥古城也一样。儿时记忆里的许多特色美食,平遥人粗粮细作的传统几乎难觅踪迹。平遥人在努力地改变自己以迎合旅游者的需求,殊不知之所以能吸引来自各地游客恰恰应该是原汁原味的特色。真希望能有人能把我记忆中的那些美食恢复起来,甚至还萌生出写一部《平遥饭》随笔集的冲动。
继承文学晋军的现实主义传统
南都: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小说写作的?写作的道路上受到过哪些作家或者文学作品的影响?
刘伟波:想法早就有了,但真正动笔在十几年前。先用四五年的时间写了一个长篇,因很不成功,沮丧了好几年,深深地怀疑自己是不是具备文学创作的能力。2023年夏天,又一次鼓起勇气进行创作。一个人的野心是需要呵护培养的,《平遥话》的出版发行给了我巨大的鼓舞,现在更有信心写下去了。
我读书比较杂,好多领域都有些涉猎,但因为没有定性,每一领域都是浅尝辄止,这是个毛病。做学问不适合,文学创作也许正合适。
南都:您从事的是教育事业,现在是山西一所中学的校长。写长篇小说耗时耗力,和您的工作是否有冲突?您如何协调好事业、生活和写作?
刘伟波:客观地讲,文学创作和教学管理在时间上和精力分配上是有冲突的。但我以为,中学阶段的基础教育,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分享各领域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教育阶段的目标是育人,严肃的文学作品也应该是这样。
我一直觉着自己是一个比较缺乏才气的人,并世常嫌才子少,著书只恨古人多,虽然早就有写小说的冲动,但迟迟不敢动笔,就是因为信心不足与精力难以兼顾。但随年龄越来越大,表达的愿望难以遏制,终于鼓起勇气尝试。进入写作的过程却出乎意料地顺利,我想大概也是因为胆小,所以积累与思考太久的缘故。
南都:著名作家张平高度评价《平遥话》,称赞这部小说是山西文坛近年来长篇小说领域的一个重要收获。您认为“文学晋军”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您希望自己的写作为山西文坛带来怎样的新面貌?
刘伟波:张平老师的话显然过誉了,是对我的鼓励与厚爱。衷心感谢张平老师作为文坛前辈的支持与提携,感谢他提出的修改意见,感谢他慷慨赐序。
我以为山西作家群体最突出的特点是接地气的现实主义传统,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作家群体是这样,后来的“文学晋军”也大体上继承了这样的传统。在文学界,我只是个初涉写作的新人,不敢奢谈为山西文坛带来怎样的面貌,但继承并发扬先辈的传统应该是后来者应有的自觉。
南都:未来有什么写作计划?
刘伟波:发生在平遥古城里的故事,众多长辈与同辈的经历,在我脑海中还有许多;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与思考同样也可以是文学表达的内容。
野心是需要鼓励的,有梦想的生活是快乐充实的,现在,继续写下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了。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茜米升网
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