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马配资
“今年一定要提前准备更多产品!”在新疆三礼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吕爱武满怀期待地规划着再次赴大湾区参展的事宜。她的手机上,还保存着消费者排队品尝油莎豆产品的照片。“市场对油莎豆的认可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很多尝过的顾客都成了忠实回头客。”她高兴地说。
这份期待源自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曾经,位于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的五十四团兴安镇,戈壁连片、风沙肆虐,农业发展举步维艰。而在广东援疆力量的持续推动下,油莎豆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工程的深入推进,更是为油莎豆搭建了直通大湾区的销售渠道。这颗从沙漠中生长出的“金豆豆”,已从“戈壁新绿”成长为“湾区新宠”,成为带动就业增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
扎根:荒漠生绿,戈壁挺起“生态苗”
从喀什地区莎车县向西北行驶约三十公里,五十四团逐渐在眼前呈现。这个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布古里沙漠之间的新建团镇,一边是沙海无垠的黄,一边是生机涌动的绿。阳光洒在连片的绿苗上,微风拂过,豆叶沙沙作响,仿佛向人们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蜕变与新生。
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产业协同发展已成为西部地区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五十四团的探索与实践,正是这一战略的生动体现。
回顾建设初期,只见黄沙不见天,团场干部尝试过种植油葵、小麦、玉米等十余种作物,皆以失败告终。转机发生在2017年,团场引进了一种具有极强生态适应性的特色作物——油莎豆。这种原产于非洲及地中海沿岸的“虎坚果”,耐旱、耐瘠、耐盐碱,尤其适宜在沙质土壤种植。令人惊喜的是,试种首年便取得亩产近200公斤的佳绩,同时展现出显著的防风固沙效果,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新的产业支点。
自2019年起,五十四团开始大规模推广油莎豆种植,并在反复试验和探索中形成了“油莎豆+冬小麦”轮作模式。如今五十四团油莎豆种植面积从2万亩扩大到5万亩千里马配资,亩均产量由试种时的200公斤提高至530公斤(最高850公斤),成为全国单体种植面积最大的油莎豆种植基地。
随着越来越多油莎豆在当地扎根,生态效益亦随之凸显——区域内七级以上大风天数从年均27天降至9天,土地裸露期减少到20天,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到1.4g/kg。第三师副师长,五十四团兴安镇党委书记、政委陈军表示,未来油莎豆产业将进一步辐射南疆各师市及周边地区,目标建成100万亩油莎豆绿色优质高效油饲产业集群,持续巩固戈壁生态屏障。
奉献:致富增收,产业撑起“就业伞”
清晨七点,戈壁滩上仍透着几分凉意。在三连39号地,种植户袁明磊早已在地里边走边看,仔细察看油莎豆的长势。“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再到收获,每一步都有专业人员在身边指导。这不仅提升了我们的种植技术,更让我们对油莎豆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说道。
这份信心,源自当地推动油莎豆全产业链发展的坚实步伐。为推动单一的种植业向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广东援疆着力将团场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投入资金4000万元建设油莎豆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油莎豆清洗、筛选、烘干、存储、包装的全产业链生产。据广东援疆干部、五十四团党委常委吴兴剑介绍,园区已引进7家企业,开发出10余种深加工产品,预计年内产值可达1.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带动平均增收4.5万元。
近年来,五十四团聚焦油莎豆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以商招商,签约落地油莎豆深加工项目21个,总投资额达24.81亿元。作为团场引进的首家企业,新疆三礼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实现油莎豆就地加工转化。公司总经理戴福宏告诉记者:“除了食用油,我们还开发出豆奶、豆粉、油莎豆白酒等一系列精深加工产品。”据悉,这些产品已销往北京、上海及广东、浙江等多地,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
在品牌建设方面,五十四团培育了包括新疆三礼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内的12家油莎豆产业企业,共注册13个品牌商标,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各类大型展销活动。同时,借鉴“兵团红”品牌成功经验,五十四团构建起“品牌故事+质量溯源+文化赋能”三位一体的品牌建设模式,进一步扩大了油莎豆产品的市场影响力,让部分产品成功远销马来西亚、俄罗斯等海外市场。
有技术支撑,有市场销路,油莎豆真正成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豆子”。数据显示,五十四团市场主体从4家增长至411家,生产总值从建团初期的1093万元跃升至2.89亿元,增长超过26倍;人均收入也从不足2万元提高至3.81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远行:南下湾区,奏响团结“协奏曲”
“这是来自三师五十四团的油莎豆,口感清脆可口,带有自然甜味!”在广东对口援疆地区名优产品体验馆(惠州馆),店员正在给顾客热情推介。两年前还是消费者眼里的“新物种”,如今稳稳占据货架C位,油莎豆已在大湾区赢得一批忠实消费者。
油莎豆的南下之旅,是粤新两地深化产业协作与文化交融的生动缩影。“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工程自实施以来,始终以搭建跨区域资源对接桥梁为核心,不仅畅通了产销渠道,更将新疆特色农产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与民族团结价值深度融合。
一方面,农产品通过大型展销活动、线下体验馆、电商平台等多种渠道走进湾区,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直达;另一方面,广东的企业与技术资源反向流入新疆,推动当地产业链升级。农户、采购商、企业员工等不同群体在产销对接中加深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概念”转化为“实践”。
“第一次喝油莎豆做的豆浆,味道非常独特!”“没想到沙漠里还能长出这么美味的豆子!”在“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2024广东对口援疆地区名优产品走进大湾区活动现场,很多消费者在品尝油莎豆产品后,不仅称赞其风味,更对南疆的沙漠农业奇观产生浓厚兴趣,表达出“想去新疆亲眼看看”的愿望。农业合作与产品流通,正悄然推动两地民众之间的情感连结与文化共鸣。
曾经的戈壁滩上,绿色正在蔓延,希望正在生长。一颗颗油莎豆接力南下,将新疆与广东、生产与消费、文化与经济紧密相连,不仅传递出各民族携手发展的信念、粤新守望相助的情谊,更在产业协作与交往实践中,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欧晓嫦
延伸阅读>>>
撬动全网热度暴涨百倍,一颗“黄金果”的逆袭路 | 疆品入湾记②
出昆仑、闯湾区千里马配资,一颗“紫玉圣果”的突围记 | 疆品入湾记①
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